□南京日报/紫金山新闻记者程锦欣
“本周日看南哥‘盘’桃!”“没有韩信(淮安)帮忙,刘邦(徐州)未必能打过项羽(宿迁)”“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”……这些关于江苏的“热梗”,你听过吗?它们源自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以下简称“苏超”)的网络热评。自5月10日首场开赛以来,“苏超”热度持续上升。这场“百姓看、百姓乐”的“百姓赛”,在一次次的“玩梗”中“出圈”,已经超越竞技本身,成为互联网时代广泛的文化现象。
热梗聚焦,展现城市魅力
“南京队和连云港队的比赛是‘盐水鸭VS海鲜’!”“南通暂列第一,我们的优势不仅仅是学习好!”“踢的不是人情世故,而是对胜利的渴望!”随着“苏超”联赛的火爆和比赛的进行,网友们挖掘并创造了城市间的文化关联,形成南京与连云港的“盐水鸭”和“海鲜兄弟联”等“名场面”,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示了城市的紧密联系。
不少网友表示:“以前不关注足球,现在每天都在等待‘苏超’的新梗!”南京市民吴泽鸣说:“最近在网络上看到很多关于‘苏超’的段子,非常有趣。特意提前抢了南京主场对战无锡的比赛门票,想看看‘盐水鸭’能否战胜‘小笼包’!”
数据表明,赛事前两轮结束后,12场比赛的场均观众达8798人次,远超同期中甲联赛的场均上座率,抖音平台的#江苏城市足球联赛#话题播放量已突破2亿次。本周日南京VS无锡的比赛,预计观众规模将突破15万人次。
随着网友化身“热梗挖掘机”,城市间的竞争正在转化为段子和短视频,形成了“线上造梗—线下观赛”的闭环。在南京从事赛事运营的王嘉译认为,江苏十三市的地域特色浓厚,因此创造了大量网络热梗,成为赛事破圈的核心驱动力。“这些根植于历史和文化的梗料,通过短视频和段子的创作,让城市符号在‘赛博空间’完成年轻化表达,吸引了大量非球迷参加讨论。”王嘉译表示。
文化共振,看赛事喜怒哀乐
“南京客场对阵连云港那场,我同时穿了两件球衣为两队加油!”球迷李峰说。作为连云港人,他现已在南京定居,身为南京城市俱乐部的支持者,早早购票观看比赛。“南京队进球时我非常兴奋,但心底里也希望连云港能再继续努力!”李峰的故事并不孤单,许多江苏球迷都存在着这种“双城情结”。
江苏地区南北文化交汇,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江苏的13个地级市均进入全国百强,城市间均衡发展的特点,使得这里成为一个多中心的足球市场,南京队、南通支云队、苏州东吴队等中甲俱乐部积累了大量球迷,推动了“苏超”赛事的互动性。
南京队32号球员马俊在前两场比赛中频频得分,他认为这场比赛非常用心,城市对比赛的重视可见一斑。他说:“我们每名球员都是为城市的荣誉而战。江苏13座城市就如兄弟般亲密,只有彼此团结,才能助力江苏足球更好的发展。”
苏超联赛走向火热的原因
“苏超”联赛以“草根性”为特色,秉持“全民参与+城市荣誉”的理念,突破了传统职业联赛的高门槛。据统计,13支参赛队伍中有516名球员,其中65%以上来自各行各业,展现了年轻球员的生机与活力。
从传播效果来看,许多球迷表现出对“苏超”的热情和期待。“能买到票吗?我想去看‘苏超’”,网友们纷纷表示。虎扑App为此开设“江苏联”频道,首日访问量突破百万;网络KOL“叨叨傅”等达人深入现场,把地域梗提升为全民热议话题。球迷“夏天的风”表示:“希望每四年能举行一次‘苏超’,让江苏的足球赛事越来越丰富!”
品牌影响力再造
“苏超”联赛不仅展现了江苏省内的文化传播,成为其他省份的榜样。通过“尊龙凯时*人生就是博”的精神,江苏将潜在的经济和文化竞争转化为显性的互动,愈发展现出其文化自信与魅力。网友总结:“我们玩的不仅是梗,而是对这片土地的认同。”
此次“苏超”联赛让网友在玩梗的同时重新认识了江苏文化,也为城市带来了形象的重塑,展现了江苏背后的强大文化凝聚力。